2018年,全球经济治理处于相对低潮,面对单边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勃兴,以及大国之间的矛盾加剧,全球经济治理除了一些例行的年度会议之外,成果乏善可陈。相比之下,区域经济治理也呈现高度失衡,部分地区取得一些进展。
(一)中国与全球经济治理
在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蔓延之际,中国以负责任大国姿态继续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在维护多边主义、自由贸易、开放型世界经济,促进全球经济复苏和发展等方面提出中国的政策主张。
第一,中国推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具体政策,邀请世界各国分享中国市场红利。2018年中国以实际行动推进改革开放,通过放宽市场准入、创造更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主动扩大进口等措施,为维护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做出贡献。最为突出的是,中国首次举办国际进口博览会,吸引了156个国家、3个地区和13个国际组织参加,220多家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参展,按一年计累计意向成交额达到578.3亿美元。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是中国开展全球经济外交的具体举措之一,是中国推动更高水平开放和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重要体现。习近平在开幕式演讲中提到,中国将继续采取措施激发进口潜力、持续放宽市场准入、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推动多边和双边合作深入发展。中国深化改革开放的举措不仅能满足国内民众需求,还将同世界分享庞大的中国市场,为维护自由贸易和多边贸易体制、共建创新包容的开放型世界经济打开新局面。
第二,中国携手发达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推进WTO改革,彰显出中国维护全球化和多边贸易体制的坚定决心。2018年,美国贸易保护政策冲击了以WTO为核心的多边自由贸易体系,中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WTO、G20等多个全球经济治理平台持续发出维护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的声音,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坚定捍卫者和积极推动者。
中国积极推动WTO改革,维护多边自由贸易体系。一方面,中国商务部发布《中国关于世贸组织改革的立场文件》,提出WTO改革的三个基本原则和五点主张,包括维护非歧视和开放等WTO最重要的核心价值、保障发展中成员的发展利益等;另一方面,中国、欧盟会同加拿大、印度等成员向WTO提交了关于争端解决上诉程序改革的两份联合提案,并在WTO总理事会会议上就此发表联合声明,表明中国坚定维护以规则为基础的多边贸易体制的态度和决心。在G20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强调中国赞成对WTO进行必要改革,关键是要维护开放、包容、非歧视等WTO核心价值和基本原则,保障发展中国家发展权益和政策空间,坚持各方广泛协商,循序推进。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在提出WTO改革的方案的同时还加强国内结构性改革,推进改革开放,为维护自由贸易、开放市场贡献中国力量。
第三,中国提出协调全球宏观政策的新理念,推动世界各国走向互利合作和共同繁荣之路。2018年,世界经济增长呈现分化趋势,美国经济“一枝独秀”,新兴市场国家却危机重重。中国积极在金砖机制、G20等全球经济治理平台中发挥影响力,以深化各国经贸合作、增进全球凝聚力、助力世界经济增长。
继在2017年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上中国提出“金砖+”合作理念后,2018年在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十周年之际,中国继续为金砖合作机制注入新动力。习近平主席在金砖国家领导人约翰内斯堡会议上提出,金砖国家要建设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中方将实施10期人力资源开发合作项目,共同规划新工业革命合作蓝图,加速新旧动能转换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提升发展中国家竞争力。中国充分利用金砖机制,不仅为金砖成员国未来合作规划蓝图,还为广大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提供经济转型和增长的方案。
在G20布宜诺斯艾利斯峰会上,中国继续为G20建设和世界经济发展提出新理念。习近平主席在讲话中提出要坚持开放合作,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坚持伙伴精神,加强宏观政策协调;坚持创新引领,挖掘经济增长动力;坚持普惠共赢,促进全球包容发展。习近平主席讲话体现出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导向,即开放、协调、创新、包容,通过维护自由、开放且基于规则的多边贸易体系,协调各国宏观经济政策,鼓励创新引领新技术发展和应用,把发展问题置于全球宏观政策协调的突出位置等,推动世界经济健康稳定发展,这也成为中国完善全球经济治理的重要思想贡献。
第四,中国继续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力推卡托维兹气候大会通过《巴黎协定》实施细则。2018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在波兰卡托维兹举办。与会各国围绕发展中国家的减排责任、发达国家的援助金额、透明度实施细则等若干技术性问题进行谈判。谈判过程一度陷入僵局,但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解振华在最后时刻协调各方达成采取灵活性和建设性的谈判思路,最终达成了执行《巴黎协定》的“强有力”的指导纲要。中国在此次会议期间积极推动细则达成,被认为发挥了“定海神针”般的作用。
美国宣布退出《巴黎协定》后,中美合作领导全球气候治理的合作暂时搁浅,全球气候合作面临“领导力赤字”等挑战。2018年以来,面对美国“退群”对气候治理的负面冲击,中国仍然积极承担气候治理领导责任,在不同机制下推进气候治理进程:一方面,中国继续在能源领域积极推动能源生产与消费革命,在气候领域采取积极的行动方案,通过自身行动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另一方面,中国还将更多气候治理要素及气候外交资源配置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内的气候合作,重视并不断完善“基础四国”等气候外交协调及治理机制,取得了多项积极成效。
(二)中国与区域经济治理
2018年,中国继续在区域经济治理层面发挥作用,深化同亚太、中亚、非洲和拉美地区的经济合作,主要围绕以下两方面付诸行动,一是推出改革开放新举措,为区域乃至全球经济体提供分享中国市场红利的机遇;二是围绕“一带一路”倡议及相关区域经济合作机制,提出加强战略对接、促进中国同各地区经济合作的具体举措。
第一,亚太区域经济合作稳步推进。2018年,中国主导和参与的亚太区域合作机制如期进行,中国在博鳌亚洲论坛、东亚地区经济合作机制以及次区域经济合作机制中提出新的改革开放举措或是区域经济合作理念和建议。
具体来看,一是中国在博鳌亚洲论坛推出改革开放新举措。当前,世界正在经历新一轮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反全球化思潮和保护主义情绪升温,加剧了世界经济中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习近平主席在2018年中国第一场主场经济外交博鳌论坛讲话中指出,“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指出中国将继续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同世界分享中国改革开放的红利,具体包括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创造更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主动扩大进口等措施。这些举措表明中方反对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旨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
二是东亚地区经济合作稳中有进,更广范围的亚太经贸合作有所突破。东亚是中国参与区域治理的最核心区域,而“10+1”、“10+3”、东亚峰会是东亚国家为推进东亚经济一体化而建立的具有开放性和非约束性特点的合作机制,中国积极参与东亚及亚太区域经济合作机制,为推动亚太区域一体化贡献力量。
2018年11月,李克强总理在新加坡先后出席第21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第二次RCEP领导人会议、第21次东盟与中日韩领导人会议,以及第13届东亚峰会。李克强总理提出深化经贸合作、推动东亚经济共同体建设、加快自贸区建设等建议,积极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开创东亚和平发展的美好未来。同月,习近平主席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出席APEC第26届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再次表明中国坚定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的态度,并为世界经济发展提出了开放、发展、包容、创新、规则导向的治理方案,提供了亚太地区未来阶段的发展蓝图。
三是中国引领澜湄合作取得新进展。在众多中国参与的亚太次区域合作机制中,2018年澜湄合作机制取得较大成果。1月中旬,李克强总理在柬埔寨金边出席澜湄合作第二次领导人会议,成员国发表了《澜湄合作五年行动计划》等文件。此次会议标志着澜湄合作逐渐由培育期迈入成长期,打开了2018年澜湄合作的新局面,中国依旧发挥主导性作用,其他成员国也积极参与,共同推动澜湄合作机制取得诸多成果。
在澜湄合作专项基金方面,该基金效用逐渐凸显,影响力不断扩大。2018年1-4月,中国分别与缅甸、老挝与越南签署了澜湄合作专项基金项目协议,目前中国已通过专项基金为上述四国约44个项目提供了援助。在经贸和人文交流方面,澜湄合作先后通过举办首届“澜湄周”、澜湄合作媒体峰会与澜湄合作博览会,有效增进澜湄国家的经贸合作、人文交流与民心相通。在对外交往方面,澜湄合作邀请东盟国家智库和国际组织代表参加澜湄水资源合作论坛等活动,吸纳其他国家或国际组织相关专业领域意见,同时也扩大了机制的国际影响力。
此外,澜湄合作六国积极谋划未来发展方向。2018年12月澜湄合作第四次外长会议在老挝举行,六国一致同意打造澜湄流域经济发展带、建立产能合作联盟、实施“绿色澜湄计划”等新的合作举措,既加强已有经贸产能合作,又寻求开拓环保等新兴合作领域,澜湄合作在横向拓宽的同时也不断纵向深化。
第二,中亚区域经济合作深入发展。2018年,中国同中亚国家继续深化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的经济合作。6月9-10日,中国举办了上海合作组织元首理事会青岛峰会,成员国领导人签署、批准、见证了《青岛宣言》等23份合作文件,涵盖政治、安全、经济等多个领域,合作成果数量为历届峰会之最。此外,各成员国还承诺为贸易投资创造有利条件、共同推动贸易便利化、促进电子商务合作、发展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继续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推动交通运输、能源、农业等领域合作。
总的来看,上合组织青岛峰会有两大特点:其一,此次峰会是上合组织“扩员”后八国领导人共同参加的第一次元首峰会,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印度与巴基斯坦正式加入后,上合组织已经包括有8个正式成员国以及阿富汗、白俄罗斯、伊朗、蒙古等4个观察员国,人口接近世界的一半,国内生产总值占到全球的五分之一,现已成为全球最具影响的地区性经济与安全合作组织之一。此次峰会期间,习近平主席先后主持仅由成员国参加的小范围会议以及由成员国、观察员国以及其他国际组织共同参加的大范围会议,推动上合组织在“扩员”后在凝聚共识、促进战略互信、加强互联互通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其二,此次峰会力求将上合组织打造为“欧亚大陆腹地的安全稳定器”以及“欧亚经贸务实合作的加速器”。习近平主席在主持大范围会议时发表讲话,强调各成员国要继续在“上海精神”指引下,齐心协力构建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携手迈向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与会各国领导人一致主张上海合作组织要坚持弘扬“上海精神”,推进经贸、金融、农业、互联互通、人文等全方位合作。
第三,非洲区域经济合作迈入新阶段。近年来,中国与非洲国家经济合作日益密切,2018年召开的中非合作论坛领导人北京峰会为深化中非务实合作打下坚实基础。这次峰会明确未来三年和今后一段时间中非将重点实施“八大行动”,具体是实施产业促进行动、设施联通行动、贸易便利行动、绿色发展行动、能力建设行动、健康卫生行动、人文交流行动及和平安全行动。为推动“八大行动”顺利实施,中国愿以政府援助、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融资等多种方式,向非洲提供600亿美元支持。峰会通过了《关于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的北京宣言》和《中非合作论坛——北京行动计划(2019-2021年)》,宣布在农业、产业对接、基础设施建设、能源资源、海洋经济、旅游、投资、贸易和金融九个领域展开经贸合作。此次峰会将推动中非传统友好迈上新台阶,指明中非关系未来发展方向,促进中非经贸合作转型升级,助力中非合作更加协调均衡发展。
第四,拉美区域经济合作空间广阔。2018年,中国继续借助中国—拉共体论坛推动同拉美之间的经贸合作。中国—拉共体论坛成立于2014年,于2015年在北京召开首届中拉论坛部长级会议,是深化中拉全面合作伙伴关系的主要渠道。时隔三年,2018年1月中拉论坛第二届部长级会议在智利圣地亚哥举行,会议通过了《圣地亚哥宣言》、《中国与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合作(优先领域)共同行动计划(2019-2021)》,还专门通过并发表了《“一带一路”特别声明》。外交部长王毅提出了深化中拉经贸合作的多项建议,包括中方将积极参与拉美地区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能源等硬件建设和互联互通,促进同地区各国贸易和投资便利化,将“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对接拉美,搭建中拉网上丝绸之路和数字丝绸之路等。中拉将以共建“一带一路”为新契机,深化双方互利合作,拓展中拉合作新空间,树立南南合作新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