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大慧:戴院长好!各位专家学者好!很高兴,今天能有机会通过在线会议与大家进行交流。
前面听了几位专家的发言,非常有启发。下面,我重点谈一下中日关系方面的情况。
在谈中日关系之前,也想就这次疫情对国际政治的一般性影响谈一点看法。
这次疫情发生后,我们看到,自由主义进一步退潮,而国家主义则明显抬头。国际关系中的意识形态影响也进一步弱化。。
我们还看到,新冠疫情作为非传统安全威胁,非但没有为大国全面合作提供动力,并因此弱化大国间的战略竞争,反而加剧了大国的战略竞争。
这种情况,在中美关系上体现的最为明显。这次前所未遇的大疫情,不仅没有缓解中美两国的竞争,反而成为双方外交摩擦的新领域。
由此可以判断,这次疫情过后,现实主义将会抬头,地缘政治竞争将会加剧,国家间对立将会明显。这次疫情为国家主义、民族主义、民粹主义,还有一些极端思想提供了新土壤。所以,今后在观察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时,应多留意这方面的情况。
下面我将话题转到中日关系上面来。借此机会,我想就中日关系谈以下几点看法。
第一,谈一下疫情与中日舆情的问题。
在我国疫情爆发初期,日本各界提供了较多的口罩、防护服等医疗物资。尤其印象深刻的是,日本民间支援抗疫时的“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的诗句标语,以及“旗袍女孩”鞠躬募捐的视频,更是感动了无数中国人。
对于日方的善举,我国各种媒体广泛报道,营造出了“患难见真情”的友好气氛。外交部发言人甚至借用“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的诗句,表达回馈日本之意。
尔后,当日本疫情严重时,中方也向日本施以援手。但必须指出,中国对日本的支援,要远多于日本对中国的支援。真可谓是,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然而,也必须指出,对于来自中方的大量援助,日方的反应却超乎许多人的想象,可以用“三少”来形容,就是媒体报道的少,政府提到的少,民众知道的少。
在这里,我要提醒大家注意,与这种反应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日本对来自中国台湾地区的援助,却大肆宣传报道,借以增进感情,拉近关系。这种情况不只发生在今天,2011年,发生“3·11”大地震时,日本对来自大陆和台湾的援助,也是做出这种不同反应的,两次如出一辙。
人们可能会认为,这次疫情中的守望相助,肯定会增进中日双方的国民感情。我想,会有这方面的积极作用。不过,必须指出的是,这次发生变化的,主要是中国民众对日好感的上升,而日本民众的对华感情几乎没有任何改善。不能不说,是“剃头挑子——一头热”。不仅如此,在日本各种媒体上,还随处可见对中国的批评和指责之声。
关于这方面的问题,借此机会,想再多说几句。最近两三年,随着中日关系的改善,中国民众的对日好感度逐年攀升,已达到四成以上。反观日本,对中国有好感的,不到两成,多年处于低空飞行状态。环顾全球,日本对中国的观感也是最为负面的。这不能不令人表示忧虑。不光一般民众,日本精英阶层的对华认知,也是如此。
在这次疫情当中,我们还看到鸠山由纪夫、村山富市等日本前首相,还有部分现任政治家,表达了对中国抗疫的声援与支持。对此,中国不少媒体也都进行了报道。
但必须指出,这些人未必能够代表日本政界的主流。不能不说,他们的声音实际上被放大了,或者说夸大了。不仅政界是这样,整个日本社会的对华友好声音,也被放大或夸大了。我们要客观全面地反映日本的情况,不要为了某种需要,刻意营造友好氛围。不应把日本的少数说成多数,把非主流当成主流。这样做的后果,对中日关系的发展,有害无利。
第二,谈一下这次疫情对中日经济关系的影响。中日经济关系是整个中日关系的基础。人们往往把它说成是中日关系的“压舱石”“稳定器”。大家都知道,中国是日本最大贸易伙伴,日本也是中国最主要贸易伙伴之一。中日经济的彼此依赖程度都很大。绝不只是“你有求于我,而我不有求于你”的问题,是双方互有所求,是谁也离不开谁。
可以说,在这次大疫,各国经济都受到冲击和影响,没有幸存者。中日两大经济体更是首当其冲,日本受到的影响比中国还要大。这是因为,一方面,东京奥运会受疫情冲击被迫延期举行,经济损失很大;另一方面,日本是典型的外向型经济,对国际贸易和海外市场的依赖非常大。还有,日本是旅游大国,这次疫情对其旅游经济带来重创。日本方面判断,这次疫情对日本经济造成的影响,可能会超过2011年的“3·11”大地震。那次大地震,被日本定义为二战结束以来最大的危机和挑战。日本有观点认为,这次疫情过后,日本经济可能陷入长期衰退之中。
这次疫情过后,许多国家都将变得更加内向,挽救和重振经济将是各国的当务之急。中日两国更不会例外。正是基于这样的判断,我认为,疫情过后,中日两国将会加强经济领域的合作。中日都有合作的动机、需求,也有加强合作的条件。中日双方也具有化“危”为“机”的能力。从这一角度来说,这次疫情也给中日关系提供了新机遇。
当然,我们也看到,还有一些消极的看法。有一种声音认为,这次疫情过后,日本企业将加速“撤离”中国。的确,为了减轻本国制造业领域对中国的依赖,日本政府正在采取一些措施,帮助企业迁出中国。其中一些富有“含金量”的高科技企业,有可能撤到日本国内。日本这样做,除了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中日政治关系不太稳定,以及中美经贸摩擦加剧等原因外,很大程度上还是出于“避险”的考虑。说的直白一点,日本是不想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日本想打造一些“备胎”,哪怕是同样的产品,有的在中国生产,有的就在其他国家生产。
但必须强调的是,关于日本企业要撤离中国,已经炒了好几年了。而且,近年来,的确有一些日本企业从中国转移出去,比如去了东南亚等地。也许,今后这种调子还会喊得更高一些。但到头来,可能还是“雷声大雨点稀”。的确,无论从经济上还是政治上考虑,日本都想尽量减少对中国的依赖。但日本企业做不到,也未必真想那么做。因为,在中国以外,很难找到更好的投资环境。日本重振经济离不开中国。甭说日本,就连美国也难以做到与中国“脱钩”。
第三,我认为,这次疫情过后,中日两国将加强在东亚地区的经济合作。经过这次疫情冲击,全球化浪潮会有所减退,但是地区主义可能会加强。东亚地区的合作未来会出现什么情况?这次疫情对全球产业链和地区生产网络造成的破坏较大,中日两国也深受影响。疫情过后,作为本地区的两个经济大国,为了重振经济,除了要加强双边经济关系外,还要携手尽快修复因疫情受损的地区生产网络,进而推动地区合作进程,打造经济命运共同体。
从过去20多年的发展历程来看,1998年以后是东亚地区合作的“黄金十年”。但是,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由于美国“重返亚太”,推进所谓TPP,地区合作“亚太化”。也就是说,由于美国的分化作用,东亚合作走向衰退了。
特朗普上台后,大搞单边主义,美国推出TPP,给东亚合作带来了机遇。这次疫情的冲击,可能会进一步加强东亚合作,也许会迎来一个“没有美国”的地区合作。中日应携手推进合作,共建东亚的未来,真正迎来“东亚的世纪”。
当然,我们绝不能低估美国因素对中日关系的影响。在特殊的背景之下,中日能做到有限的“接近”,但中日“接近”绝不意味日美“乖离”。展望未来,中美日三边关系,仍将是美日针对中国的一种结构。中美战略竞争的加剧,总体上来说,对日本会相对有利。中国应尽量做到趋利避害。
最后,总结一下自己的看法,受到这次大疫情的冲击,中国领导人的访日安排被迫推迟,可以说,中日关系摁下了暂停键。但总体上判断,中日关系的改善发展势头,在这次疫情过后仍将延续,尽管中日关系可能面临的情况会更加复杂。
戴长征:谢谢大慧院长,我同意,确实这次新冠疫情发生之后和中美关系、中欧关系不同,有各种各样原因的推动,也有新冠肺炎对中日关系的影响,大慧教授分析了中美日关系,经济领域等等的话题,中欧、中美、中日是几对比较重要的大国关系。最后请国防科技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的宋德星教授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