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交的特色,源自中国是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大国,源自中国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走出了一条与历史上传统大国不同的强国之路。具体而言,新时代中国外交的特色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统揽全局的大国外交能力。中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始终不渝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时代中国外交的根基所在。党对外交工作的领导,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使中国外交独具非凡的统揽全局的能力。
“办好中国的事,关键在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的开创,同样离不开党的坚强领导。“外交大权在党中央,党中央对外交工作实行集中统一领导。”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外事工作领导小组的职能得到强化,主持制定有关外事管理规定,加强和完善各方面体制机制建设,从全局上和战略高度统领外交外事工作,确保党中央对外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及时得到贯彻落实。面对国际局势持续动荡、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带来的诸多挑战,中国准确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取得了全方位、开创性的成就。正是因为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地位,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体现和落实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才能有效防止一盘散沙,才能有效推进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正是因为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从全局出发、集中各方面智慧作出的决定,才能有效防止相互掣肘和内耗,才能实现通盘谋划、统筹协调、整体推进,使中国在复杂多变的国际格局中始终保持战略主动地位。
为了应对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尽快贯彻落实全面深化改革的方针政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顶层设计,树立底线思维,牢牢把握主动权。顶层设计从中央层面提升外交的重要性,通过多领域多议题的自上而下的外交政策推行方式,强化了外交政策的全局性、系统性、前瞻性及战略性。底线思维,就是客观设定最低目标,立足最低点,争取最大期望值。在外交工作中坚持底线思维,是保持战略定力、应对错综复杂国际形势的科学方法。对涉及国家核心利益的问题划出红线,向最好的方向努力,同时应对最坏局面。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指引下,中国外交工作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展,外交工作同国内建设的联动性更加密切,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进程中起到独特作用。外交部门充分发挥对外交往的优势,主动对接国内发展需求,推动中国外交更具战略性地处理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关系,更具创新性地将发挥自身优势与利用外部条件结合起来,更具建设性地在维护国家利益与履行国际责任之间取得平衡。外交部门的职能得到强化,外交人员的能力建设也得到提升,在实践中“打造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好、纪律严的外交队伍,”为推进大国外交提供有力支撑。
第二,平等包容的大国外交胸怀。平等包容的价值取向是中国大国外交的显著特色。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有着五千年文明的传承,经历了饱受侵略之苦的近现代历史,平等包容、和而不同等思想早已融入了中国的民族基因和血脉。中国的大国外交必然反映其制度属性、文化特性和历史印记。
西方国际关系中的大国外交是建立在权力政治基础上的。从17世纪到20世纪上半叶的西方中心主义时代,大国沙文主义和强权政治思想一直是国际关系的主流逻辑,大国侵略小国、强国欺凌弱国是帝国主义殖民扩张时期的常态。百年的屈辱历史,使中国对西方大国外交的强权本质有着本能的排斥,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霸权主义有着先天的反感,对国际关系中的平等、独立、民主、包容有着强烈的渴望。冷战时期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对峙,让中国深刻体会到大国推行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带来的威胁,深刻体会到霸权主义对于后发民族独立国家的压制。因此,长期以来,中国外交总是站在被压迫民族和弱小国家立场上,支持国际上一切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霸权主义的斗争,反对大国干涉,反对外来侵略。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抓住历史性的战略机遇期,走出了一条将国内发展与经济全球化联系起来的和平发展道路,探索出独具特色的发展模式。在没有对世界经济和世界各国产生任何威胁的情况下,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崛起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一个游离于世界经济体系以外的国家转变为世界经济的发动机,打破了国强必霸的陈旧观念。实力和地位的变化促使中国以一个大国的身份来确定自己的利益、责任和国际角色,更好地运筹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但中国始终坚持“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的庄严承诺,强调中国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
由此可见,中国的大国外交以实力为基础,以责任为导向,与脱胎于列强争夺、殖民扩张时期的权力政治逻辑有着本质区别。中国的大国外交,不称霸,不搞集团对抗,不谋取势力范围,而是倡导相互尊重、平等协商的国家间关系;中国的大国外交,不以大欺小,不恃强凌弱,不以富压贫,而是倡导摒弃一切傲慢与偏见,秉持包容精神,实现文明交流互鉴。上述差异,使得中国的大国外交独具平等包容的气质和胸怀。
中国外交倡导的平等,是指国家不论大小、强弱、贫富或其政治、经济、社会制度如何,都是国际社会平等的成员,在相互关系中都拥有完全平等的地位和权利。国家间应该互相尊重,平等相处,友好协商,各国主权和完整不容侵犯、内政不容干涉。中国外交倡导的包容,是指承认并尊重外部世界中客观存在的差异,照顾各种不同的利益关切,从而消除对抗和冲突。世界各国不仅应当拥有平等的权利,还应当在思想文化上彼此尊重、彼此包容。“文明是包容的,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人类创造的各种文明都是劳动和智慧的结晶。每一种文明都是独特的。在文明问题上,生搬硬套、削足适履不仅是不可能的,而且是十分有害的。一切文明成果都值得尊重,一切文明成果都要珍惜。”在中国看来,“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这种站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高度,对平等包容的价值追求充分展现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博大胸怀。
第三,合作共赢的大国外交新路。自2014年正式提出之日起,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就走上了一条不同于历史上西方大国的复兴之路,将合作共赢确立为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途径。“中国自身已经成功走出了一条和平发展的道路。现在,我们愿与世界各国一道,再走出一条合作共赢的新路。”
当今世界,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相互依存、利益交融、安危与共。“弱肉强食、丛林法则不是人类共存之道。穷兵黩武、强权独霸不是人类和平之策。赢者通吃、零和博弈不是人类发展之路。和平而不是战争,合作而不是对抗,共赢而不是零和,才是人类社会和平、进步、发展的永恒主题。”合作共赢是兼具鲜明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理念,与《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原则、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顺应了当前国际关系发展的时代潮流,普遍适用于国际政治、经济、安全、文化等各个领域。政治上,合作共赢意味着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主张在国际关系中尊重各国选择自主的对外政策,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经济上,合作共赢意味着互惠互利,优势互补,机会共享,以本国发展带动他国发展,促进世界各国共同发展,实现世界经济整体繁荣。安全上,合作共赢意味着树立共同安全、合作安全、综合安全和可持续安全的观念,坚持通过对话协商和平解决国家间争端,反对动辄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走出一条各国共建、共享、共赢的安全之路。文化上,合作共赢意味着相互欣赏、彼此包容,在相互交流中取长补短、和谐发展。杜绝文化沙文主义和文化霸权主义,从不同文化中汲取营养,寻求智慧,共享人类文明成果,推动人类进步发展。
相较于传统国际关系中你输我赢、你失我得、你兴我衰的零和博弈思维,合作共赢强调双赢、多赢、共赢的观念,超越了狭隘的现实主义国家利益观,主张在追求自身利益时兼顾他方利益,在寻求自身利益时促进共同发展。“一个国家要谋求自身发展,必须也让别人发展;要谋求自身安全,必须也让别人安全;要谋求自身过得好,必须也让别人过得好。各国必须坚持以合作的胸怀、创新的精神、负责任的态度,同舟共济、合作共赢,共同应对各种问题和挑战,携手营造和谐稳定的国际和地区安全环境。”相较于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的均势合作论、霸权稳定论、普世价值论等观念,合作共赢摒弃通过结盟对抗取得均衡的合作前提,提倡非对抗的、共赢的、长久的合作;否定霸权国家与世界和平之间的因果关系,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反对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单一价值观,主张不同文明兼容并蓄、交流互鉴。简而言之,合作共赢理念超越了以现实主义为基础的国际关系旧思维,提倡以合作赢得和平,以合作促进发展,以相互依存的共赢式发展取代零和式发展,走出一条和衷共济、合作共赢的新路,开创了全球化时代的中国大国外交新道路和国家间关系新模式。
进入新时代,中国外交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发展中大国”、“社会主义大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大国”的三重身份,积极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走出一条具有鲜明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大国外交之路,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为人类进步事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