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欧洲问题研究中心/欧盟研究中心
CENTRE FOR EUROPEAN STUDIES/CENTRE FOR EU STUDIES
中欧人文交流研究中心
CENTRE FOR CHINA-EU PEOPLE-TO-PEOPLE EXCHANGE STUDIES
教育部
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欧盟“让·莫内”
最佳欧洲问题研究中心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首页 > 学术研究
黄嘉树 | 两岸政治“关系”解析——兼析蔡英文“维持现状”说(下)
, 来自于 

四、两岸政治关系的

第四个基本面是政治互信。

目前两岸政治互信的现状中

根本没有民进党的位置,

它手中原本就没有值得去维护的标的物,

所以也没有“维持现状”可言,

除非它赞成和接过“九二共识”


双方政治合作的基础是政治互信。而政治互信又包含期待、理解、沟通、信任四个环节。期待是信任投射的标的,即彼此相信对方终有一天能满足己方的期待,此为互信的主要内容。但如果期待值太高,对方其实满足不了,当终于发现这一点时,互信就动摇了。那么为何当初设置了过高的期待?为何当初误判了对方的意图呢?这就取决于理解。造成理解偏差的原因很多,也不排除对方故意欺骗的可能。但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沟通不足。因此为加强相互理解就必须加强相互沟通。对话和谈判就是沟通的具体形式,也是寻找、形成和固化互信的过程。双方通过对话和谈判终于签订协议,其实就是要把双方的政治互信公开化,并以文字记录在案,使其拥有契约化的保障。


在国共两党乃至两岸执政当局共同推动和平发展的七年进程中,双方还是建立起了相当程度的政 治互信。其最重要的基石就是对“九二共识”的共同坚持。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双方已经签订了21个协议,这本身就是互信的体现方式。


但政治互信也同政治合作一样需要创新,而不能仅仅讲“维持现状”。此外,由于两岸政治关系现状中还有对抗的基本面存在,双方都免不了“留一手”,都有对对方的猜疑和防范;所以政治互信的建构和强化也往往要经历颠簸、震荡甚至反复的过程。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民进党一直处于两岸互信的进程之外,在这个领域民进党一直扮演负面角色, 它手中并没有任何能够与对岸共同维护的标的物,换言之它与大陆没有任何互信可言,连沟通管道都不确定,除非它接受“九二共识”,否则它所谓的“维持现状”,究竟是要维持什么呢?难道是要维持“逢中必反”吗?


五、结语


做为对“维持现状”的细化,蔡女士在美国首次提出了“中华民国现行宪政体制”的概念,美国台海 问题专家卜道维 (David Brown) , 现场请她解释这个词的含义。蔡英文停顿了一会儿解释道,“这个词涵盖宪法条文本身、后续修正解读、大法官释宪和在台湾实际实施的状况,任何关于宪法的解读和实践都是“宪政体制”一部分”。为什么蔡女士要绕这么大的圈子去界定“现行宪政体制” 而不直接说“宪法”呢?要害就在于她竭力要避开“中华民国宪法”第四条关于领土主权的规定,避开宪法增修条文关于“两岸统一之前”(其意涵显然是以“一统”为既定目标)的提法,民进党一向反对这两项条文,蔡无疑仍顽固坚持此种反对立场,只是不明言罢了。她之所以不厌其烦地要把“包括宪法的内文、增修条例、 相关宪政释文、法官判决以及政府与人民的相关运用,只要是跟宪法有关、释宪有关、跟运用有关,都含在我所谓的现行宪政体制里”,其实就是为了论证虽然现在仍沿用“中华民国”的符号,但“现行宪政体制”是只代表台彰金马2300万人民的“第二共和”,换言之现在的法理和“政府与人民的相关运”用都属于“中华民国是台湾”即与中国无关的另一国。正是基于这种主张,蔡坚决反对“两岸同属一中”的九二共识,声称“民进党执政后的两岸关系应是政府与政府关系” 。显然,蔡的“两国论”立场和主张没有丝毫松动,只是表达得更暧昧一些而已。


“维持现状”并不是蔡英文和民进党的发明,多年来台湾的诸多民调,也一直把“维持现状”做为选项,而且这是历次民调中稳定得到多数民众支持的选项。蔡英文之所以提出“维持现状”,肯定也是要迎合台湾的多数民意。然而在这里,蔡女士玩了个偷换概念的手法,历次民调中的“维持现状”,是指统独之间的状态即不统不独,而蔡女士却把现状定义成“已独”,她也绝不敢公开承诺“不独”,所以她要的“维持现状”同台湾多数民意希望的“维持现状“根本就是两码事!


以前曾有很多人以“维持现状”来概括美国的对台政策,后来发觉现状总在变,“维持”什么说不清楚,所以改为“动态平衡”。前文从两岸政治关系的四个基本面逐一分析,也发现“现状”原本就是维持不住的。其实不仅两岸关系,世界上任何事物的现状,都存在正负两面,对负面的东西不应维持,就像人得了病一样,必须抓紧治,有些慢性病一时无药可治又暂时不致命,那也可以拖一拖,但早晚还是要治。对正面的东西则要不断强化,不断发展,正像一个健康人也要不断锻炼身体一样,仅仅“维持”是不够的。


当年陈水扁“逢中必反”也曾经是“现状”,到今天则变成为历史,代之以和平发展的现状。但这个现状同样会变化。今年5月4日,国共两党领袖在北京握手,习总书记做出“两岸关系处于新的重要节点上”的政治判断,所谓“节点”,就是要提示我们注意某种重大变化将要来临的可能性,至于怎么变无非两种可能:往正面方向变,就是针对两岸政治关系的四个基本面分别采取改进措施,坚持共识、缓解对抗,强化合作,增强互信,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让和平发展不断升上新台阶,两岸携手共赢中华民族复兴的光辉明天。往负面方向变,那就是“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如习总在会见朱立伦时所说:“否认“九二共识” ,挑战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法理基础,搞“一边一国”、“ 一中一台” ,就会损害民族、国家、人民的根本利益,动摇两岸关系发展的基石,就不可能有和平,也不可能有发展。”


文章来源:

《台湾研究》2015 年第 5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