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某些政客、研究机构、新闻媒体三大群体渲染“中国渗透论”各有侧重,甚至交相呼应。西方政客利用各种场合,公开点名中国“渗透”的具体领域;某些研究机构扮演了“学术探讨”的诠释者角色,为鼓吹“中国渗透论”提供理论支撑;西方媒体同以往一样善用煽动性报道在“中国渗透论”问题上推波助澜。
【关键词】:“中国渗透论”;威胁;中国发展
2018年2月,澳大利亚学者汉密尔顿的著作《无声的入侵:中国在澳大利亚的影响》公开出版。该书即便在澳洲也颇受争议,其散布的“中国渗透论”可谓登峰造极,甚至连在澳中国留学生也被视为中国政府影响和渗透澳大利亚政策的工具,放言“澳洲大学的灵魂将被中国留学生腐蚀”。在某些西方政客、研究机构和新闻媒体渲染下,“中国渗透论”一度在西方呈现出交相呼应的态势。
在鼓吹“中国渗透论”问题上,西方政客利用各种场合,公开点名中国“渗透”的具体领域。2018年2月,美国参议员卢比奥在参议院情报委员会听证会上公开指责中国利用孔子学院对美国公众舆论进行“渗透”。他宣称,“受中国政府资助的孔子学院,通过传递有利于中国的信息,悄无声息地影响着美国的公共舆论”,并建议佛罗里达州五所学校终结中国政府支持的孔子学院项目。类似地,2018年1月,美国众议院议员科纳韦直接在提案中点名华为等中国通讯企业会对美国国家安全领域进行“渗透”。在H.R.4747号提案中,科纳韦以所谓这几家通讯企业背后的军工背景及与中国政府的密切关系为由,宣称它们若在美国开展业务将危及美国国家安全。
欧洲某些政客也公开表达对中国在欧洲“渗透”的不满。时任德国外长加布里尔早在2017年8月的公开演讲中声称“,不能只是要求我们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中国也应当坚持一个欧洲立场,而不是试图分化我们”。他在2018年2月慕尼黑安全会议主旨讲话中多次提及中国影响力问题,宣称中国正针对西方全面提供另一种不同于西方的制度选择,批评中国利用“一带一路”倡议及“16+1”合作机制分化欧洲。甚至连德国总理默克尔也表示,“在面临其他国家如俄罗斯和中国更强大的影响和渗透下,德国要加强欧盟在六个巴尔干国家的影响力”。
值得注意的是,澳大利亚近年来在渲染“中国渗透”问题上丝毫不逊色于欧美,甚至更为激进。澳大利亚情报机构负责人路易斯指责中国政府利用留学生对澳大利亚高校进行“渗透”,宣称需要格外提防国外力量在澳大利亚高校的影响力,中国政府对澳大利亚大学中的一些学生团体施加了巨大影响,指使这些学生团体从事监视活动。澳大利亚总理特恩布尔甚至不惜借用中国话语“澳大利亚人民站起来了”来回应中国的反驳,指责中国政府干预澳大利亚的国内政治,并借机渲染“中国渗透论”。
在“中国渗透论”的问题上,如果说某些政客起到了“点题”作用,那么西方某些智库或研究机构则扮演了貌似“学术探讨”的诠释者角色。这些机构通常以发布研究报告的形式详细论述中国如何“渗透”,为鼓吹“中国渗透论”提供理论支撑。
2017年4月,美国全国学者协会专门发布一份所谓中国利用孔子学院对美国“渗透”的研究报告——《外包给中国:孔子学院及其在美国高等教育中的软实力》。报告称孔子学院背后受中国政府资助,在美国扮演了中国宣传机构的角色,服务于中国的政治宣传,中国政府会利用孔子学院从事间谍活动,收集重要敏感信息,从而危及美国国家安全。报告建议关停在美国的孔子学院,如果一些学校不愿意关停应当按照美国的标准进行整改。同时建议美国各州及联邦立法机构对孔子学院进行审查和评估。该报告为美国参议员卢比奥大量援引,为其渲染“中国渗透论”,叫嚣关停中国孔子学院提供了“有力的论据”。
如果说美国全国学者协会还将孔子学院定性为中国的软实力,那么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则为“中国渗透”方式创造了一个新术语——“锐实力”。其报告宣称,过去十年中国和俄罗斯这些新兴国家投入几十亿美元,通过开展人文交流、举办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加强教育合作,并借助新闻媒体、智库影响或塑造世界对其认知。中国和俄罗斯这种方式既不是软实力,也不是硬实力。报告断言:“我们需要一个新的词汇来概括这种现象。我们必须更新过去对‘软实力’的认知,最好将中俄这种能够穿透或者渗透目标国家的政治环境和信息环境的能力定义为‘锐实力’。”此外,报告声称一些中国企业借助商业活动,窃取美国商业、军事信息,将会威胁美国国家安全。
在论及所谓中国借助商业手段进行渗透问题上,欧洲某些智库也“不甘落后”。2017年12月,欧洲对外关系委员会的研究报告——《中国站在门外:对中欧关系新的权力审查》,论述了中国如何借助商业手段对欧洲渗透,进而影响欧洲政治。报告宣称近年来中国在欧洲的影响力日益提升。指出中国更倾向于发展同成员国的双边关系,通常借助经济手段影响成员国,再通过成员国影响欧盟决策。报告称中国这些做法显然损害了欧洲的整体利益。上述观点得到美国民主基金会的呼应,后者表示,“中国这种影响力在希腊已得以显现。作为欧盟成员国的希腊,已成为中国在欧洲投资的中心。随着两国经济联系日益深化,观察人士甚至担心中国会悄无声息地买断希腊”。可见西方研究机构关于“中国渗透”的论调也颇为相似,颇显“交相呼应”之势。
除政客和研究机构外,西方媒体同以往一样善用煽动性报道在“中国渗透论”问题上推波助澜。澳大利亚广播公司、英国广播公司这种突出时效性的新闻媒体,几乎都在第一时间对西方政客的“中国渗透”言论进行渲染。诸如《经济学人》《外交事务》这种所谓追求报道“深度”的期刊,则对“中国渗透论”进行了精心策划。不仅在期刊封面上妖魔化中国,而且在内容上更是危言耸听:把当今中国崛起对西方的挑战类比成修昔底德陷阱,甚至把中国描绘成入侵者形象,预言中国与西方之间越来越有可能走向对抗。德国《明镜周刊》2018年2月5日报道援引柏林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等机构最新研究成果宣称,中国正悄悄“渗透”欧盟,通过希腊、匈牙利等国扩大对欧盟决策层的影响力。美国《外交事务》杂志刊登约瑟夫·奈的文章《锐实力如何危及软实力》,也表达中国借助锐实力对美国进行渗透的担忧。此外,西方媒体还用极具煽动性的标题吸引大众眼球。《政客》杂志将标题拟为“中国如何渗透美国课堂”;《每日邮报》刊文标题更是援引所谓学者警告,宣称“对中国留学生的过分依赖正在侵蚀澳大利亚大学的灵魂”。类似“中国渗透论”近期成为西方媒体跟风式的喧嚣。
尽管这三类群体以不同方式渲染“中国渗透论”,但其流露出相似的心态:对中国影响力不断提高的焦虑和不安。同以往西方世界渲染中国单纯的经济威胁、军事威胁、环境威胁等有所不同,这次“中国渗透论”反映了西方世界对中国迅猛发展更深层的心理焦虑,尤其担心中国模式及中国道路会对西方政治制度、价值观念及国际秩序构成真正挑战。随着中国实力的增强,“中国威胁论”还会有新的变种,措辞也会愈发强烈,意味着中国面临的外部舆论环境将更加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