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召开在即,29位外国元首、政府首脑及联合国秘书长等3位重要国际组织负责人将出席领导人圆桌峰会等活动。来自130多个国家的约1500名各界贵宾将作为正式代表出席。毫无疑问,这是中国致力于多边外交、继续推动全球化和国际合作的又一个经典案例。
近年来,许多重要的国际会议都在中国举行,相比其他的外交形式,多边外交的主办方不仅要承担会议成本,相应来说还会限制自己的力量优势,那为什么中国还要继续以多边框架来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国际合作?
首先,虽然承担规模较大的国际会议会有相应的会议成本——包括财力、人力、物力,乃至交通管制等因素,但是多边外交也是一个向国际社会展现本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历史文化特色的一个好机会。尤其是像“一带一路”这样的国家和国际组织领导人峰会,参会的都是国际社会的领导者,多边峰会的成功主办更能加深他们对主办国的良好印象。
其次,多边外交、多边框架由于有更多的参与者而更加透明、平等,使得中小国家愿意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大国主导的进程中来。“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三年多来,在亚投行、丝路基金等多边平台的支持下,中国与沿线国家签署了一系列区域性和双边性的合作协定,在20多个国家建立了56个经贸合作区。假如中国坚持以双边合作的方式来推动“一带一路”的建设,当然可以更好地发挥中国实力的相对优势,但是中小国家肯定会有更多的顾虑。通过多边框架、多边平台可以有效减少中小国家的芥蒂,实际上有利于减少“一带一路”建设的成本和阻力。
最后,从长期来看,多边框架下的制度性合作有助于普遍、广泛地降低国际合作的成本,推动新的理念和规则的实现。而且,在当前反全球化思潮、排外思潮有所抬头的情况下,中国作为二战以来自由开放的国际经济体系的受益者,正在致力于维护和改进现存的国际秩序。“一带一路”的建设目光首先瞄准的是周边国家急需、风险较高的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体现的是中国的勇气和担当。因此,其所具有的“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核心理念,与中国所提出的新型国际关系理念完全一致,也必然会发挥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