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欧洲问题研究中心/欧盟研究中心
CENTRE FOR EUROPEAN STUDIES/CENTRE FOR EU STUDIES
中欧人文交流研究中心
CENTRE FOR CHINA-EU PEOPLE-TO-PEOPLE EXCHANGE STUDIES
教育部
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欧盟“让·莫内”
最佳欧洲问题研究中心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首页 > 新闻
首届中欧文明论坛在巴黎举办
, 来自于 中国人民大学


为促进中欧学者学术深度交流、推动中欧文明交流互鉴,9月21日,以“多元文明互鉴与全球文明发展”为主题的首届中欧文明论坛在法国巴黎召开。

该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和法国凯致商学院联合主办,由中国常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团、国际文化交流学术联盟、中国人民大学欧洲校友会支持举办。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林尚立,法国凯致商学院校长亚历山大•德纳维耶斯(Alexandre de Navailles),中国常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团公使衔参赞沈雪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文社会科学部门代表尤安·马克维-琼斯(Euan Mackway-jones),中国人民大学中欧人文交流研究中心主任、原副校长杨慧林,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NRS)项目主任米歇尔·埃斯帕涅(Michel Espagne)、凯致商学院副校长圣地亚哥·加西亚·罗德里格兹(Santiago  Garcia Rodriguez)、凯致商学院副校长伊莉莎贝塔·玛格娜吉(Elisabetta Magnaghi)、中国人民大学中法学院法方代表魏让方(Jean-François Vergnaud)等出席论坛开幕式。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国际文化交流学术联盟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杜鹏主持开幕式。

开幕式上,与会嘉宾对于首届中欧文明论坛的召开表达了高度赞赏和诚挚祝福,一致期望首届中欧文明论坛能够成为中欧之间在教育、文化、体育、青年等领域互学互鉴、共同发展的桥梁,让中欧双方能够携手并肩、团结合作,共同开创未来。

林尚立在致辞中表示,中欧两大文明对全球发展的风险挑战有着共同的忧虑、对人类文明的美好愿景有着共同的期盼、对文明对话的根本方向有着共同的信心,这些共同点促成了首届中欧文明论坛的顺利召开。这将是一次坦诚对话、增进了解、深化共识、巩固互信的盛会。中欧两大文明之间的交流交往、互学互鉴,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充足的实践经验、深厚的民间基础、牢固的现实根基、紧迫的时代意义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林尚立指出,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不竭动力。应对时代发展的新挑战与新变化,需要提出新思想和新理念。中欧两大文明开展交流交往、互学互鉴,能够更好找到应对挑战、解决问题的办法。双方应当沿着相互尊重、对话合作、互利共赢的道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对世界作出更大的贡献。希望首届中欧文明论坛用高水平的对话、高质量的合作,开启不同文明携手探索人类文明前进方向的全新实践;推动中欧两大文明在新的历史时期,牢牢把握住友好相处的大方向和互利共赢的主基调,进一步为全人类的和平、稳定、繁荣注入新动力。

亚历山大•德纳维耶斯(Alexandre de Navailles)表示,本届论坛是欧洲与中国长久以来活跃交往的例证。几个世纪以来,两大文明在知识交流、文化传播及经济合作等方面开展互动,不仅塑造了自身发展,也为世界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他表示,中欧文明的多样性是力量与创造力的源泉,双方互鉴能够拓宽彼此视野,丰富自身文化,推动社会进步。在全球互联互通的时代,只有融合来自不同文化的思想和方法,才能发现原本难以找到的解决方案。创造全球文明新范式是所有人的共同使命,期待各位与会嘉宾用开放的心态,共同致力互学互鉴和全球文明发展,以明年中法建交60周年庆祝活动为契机开展更多合作。

沈雪松表示,教科文组织是联合国系统内促进跨文化对话的主要机构,是全球文明倡议的天然合作伙伴。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平台,中国常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团与其他成员国合作,共同倡导多样性和包容性,开展了庆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丝绸之路计划35周年、国际茶叶日和联合国中文日等活动。她指出,本届中欧文明论坛是中欧双方促进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共同愿景的生动例证,十分乐见欧洲合作伙伴与中国共同促进文化交流,赞赏中国人民大学和凯致商学院为培养具有开放心态、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情怀的世界公民所做的不懈努力。期待本次论坛取得丰硕成果,激发中欧学者和高校间的思想合作,掀起新一轮民间对话的热潮。

尤安·马克维-琼斯(Euan Mackway-jones)表示,当今世界正处于十字路口,面临经济不稳定、气候危机等种种难题。全球挑战需要合作应对,通过开展对话来建立互信与理解。他介绍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发的致力于促进对话的框架及框架下包含的治理与公民意识、横向平等、社会凝聚力、稳定与非暴力、包容与代表、领导与组织、联系与一致性以及技能与价值观等九大积极影响因素。他表示,本次论坛的讨论将助力学习如何开展对话,为全球共同福祉作出贡献。

杨慧林表示,尽管过去三年,中欧学者的交流形式发生了变化,但双方交流合作与友谊一直延续,交流的内涵没有改变。变化不仅是一种新常态,更带来了新的机遇。通过分析我与你、东与西、阴与阳、天与人几组关系,他指出,最初被视为背道而驰的事物有可能共存,一切差异都可能互动共享。虽然中欧高校文化背景不同,但这些差异并未阻碍双方伙伴关系的发展。期待下一次变化会开拓一个交流踊跃增长的全新时代。

米歇尔·埃斯帕涅(Michel Espagne)表示,多年来,欧洲和中国高校在学生培养和学术研究方面广泛开展交流合作,为双方师生带来了共同利益,证明欧洲和中国之间共识多于误解,且两种文化的差异也可以成为新的研究领域和探索对象,为彼此带来动力与活力。希望本次会议能够走出跨国和跨文化高等教育建设的新途径。

杜鹏向专家学者的精彩发言致以感谢。他表示,中国人民大学一直致力于推动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互鉴,通过举办国际学术会议、推动师生国际交流、开展科研国际合作等方式,为增进中华文明与世界各国文明的相知相交搭建平台。希望大学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推动世界各国人民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愿各方一道,积极参与中欧文明交流互鉴走深走实,不断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和力量。

此次论坛设“后疫情时代的中欧人文交流”“奥林匹克弘扬人文之光”“中欧哲学比较与文明对话”三场分论坛。来自中国、法国、英国、比利时、匈牙利、克罗地亚、塞尔维亚等国家的三十余位专家学者参与讨论。

分论坛一“后疫情时代的中欧人文交流”由中国人民大学中欧人文交流中心承办,中心执行主任闫瑾副教授主持。中国人民大学中欧人文交流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杨慧林,萨格勒布大学前任副校长、欧洲大学协会博士生教育委员会主席梅丽塔·科瓦切维奇(Melita Kovačević),中国人民大学中欧人文交流研究中心副主任、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黄燕芬,德国莱比锡孔子学院中方院长、中国人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副教授杨庆芳,布鲁塞尔治理学院学术院长、欧盟“让·莫内”讲席教授弗洛里安·特劳纳(Florian Trauner),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一带一路”研究院院长博然·拉利克(Bojan Lalić),欧盟-中国高等教育研究中心(ECHE)与在线与混合式学习能力中心主任朱畅,匈牙利马蒂亚斯·科维努斯学院国际学院院长兼国际经济中心主任乔鲍· 莫尔迪茨(Csaba Moldicz),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NRS)项目主任米歇尔·埃斯帕涅(Michel Espagne)等分别就中欧人文交流的相关理念、机制设置、政策路径、成就与问题等议题进行交流,涵盖高等教育、文化交流、语言政策、签证政策、科技创新合作等议题进行探讨。

分论坛二“奥林匹克弘扬人文之光”由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奥运研究中心承办,新闻学院教授、人文奥运研究中心研究员钟新主持。中国人民大学原常务副校长、人文奥运研究中心主任、一级教授冯惠玲,中国人民大学体育部主任、人文奥运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李树旺,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奥运研究中心副主任魏娜,英国拉夫堡大学体育健康科学学院原奥林匹克研究中心主任伊恩·亨利(Ian Henry),法国里昂第一大学体育科技与运动学院院长纪尧姆·博德(Guillaume Bodet),法国鲁昂大学奥林匹克研究中心主任、法国奥林匹克研究中心主任尼古拉斯·沙纳瓦(Nicolas Chanavat)等共同围绕“坚守和弘扬奥林匹克运动的人文精神”的核心议题,探讨了奥运人文价值、体育治理、奥运教育遗产、奥运品牌、奥运志愿服务、奥运设施等问题。

分论坛三“中欧哲学比较与文明对话”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当代中国哲学发展研究中心召集和承办,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院长臧峰宇主持。论坛聚焦于中西哲学在形而上学、认识论、价值论和实践哲学等多个层面的共识和争议,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讲师亚历克西斯·拉维斯(Alexis Lavis),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讲师宫志翀,索邦大学教授让-卡西安·比利(Jean-Cassien Billier),法国RESO研究会创始人法布里斯·米达尔(Fabrice Midal),索邦大学哲学系讲师陈东兴围绕比较哲学、伦理学、仪式、东西方思想互动、儒家与现代中国关系、西方和中国哲学的概念翻译等主题展开讨论。

首届中欧文明论坛秉持相互尊重、对话合作,坚持平等互鉴、互利共赢,聚焦中欧人文交流与学术合作,在推动中欧文明交流互鉴走深走实、促进中欧各国人民相知相亲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果,发挥了引领作用。今后,论坛将坚持打造机制性研究与对话平台,打造优质学术品牌,使得中欧文明交流孕育的更多成果,在中欧双方更长时间的互动和发展中得到更加充分的体现。

[中国人民大学官方微信公众号]首届中欧文明论坛在巴黎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