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19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与《世界经济与政治》编辑部联合主办的,“特朗普政府的外交政策走向”圆桌会议在国学馆123会议室成功召开。本次会议旨在探讨分析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对华政策和亚太政策,并对中美关系作出展望。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北京大学和暨南大学等单位的8名国内知名国际问题专家参加了本次研讨会。
中国人民大学国发院国经政中心主任、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方长平教授主持了本次会议,他指出,美国总统特朗普即将任满三个月,人民大学国发院和《世界经济与政治》杂志联合主办本次活动,将共同探讨当前特朗普政府的对外政策。
本次圆桌会议的第一个环节由三位专家围绕研讨会主题进行主旨发言。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研究所所长达巍研究员围绕“特朗普政府对华战略的来源和特点”进行了论述。他提出四点具体内容:首先,中美关系从冷战结束后的“内外强弱”格局向着今天的两强格局演变,美国对华战略从克林顿政府时期的“接触加塑造”转变到小布什政府时期的“接触加防范”,再发展到奥巴马时代的“接触加规制”。其次,两股力量在影响美国对华战略:美国对中国不断上升的焦虑感,这是对华政策的消极因素;以经贸关系为典型的内生性动力是美国对华政策的积极因素,美国两党在调试对华政策上的特点不同。再次,美国对华政策越来越消极同时,中美内生性力量上升,在这个大框架下,特朗普的对华政策有其个性化的特点:在经贸和社会人文等方面强调对等互惠。第四,影响特朗普政府对华政策的两大因素,即特朗普政府内部权力的消长和中美之间的战略互动。
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陈定定教授认为,只有把握特朗普本人的特点、整个美国的变化以及全球政治结构的变化,才能更好地把握整个中美关系的走向。陈定定教授认为,当前全球结构对中国有利,中国应当稳住同特朗普政府的关系,通过合作为中国争取外部环境的稳定和发展的时间。他指出,特朗普的人事任命尚未稳定,政策回归也只是暂时现象,并且特朗普在许多方面需要中国的帮助。因此,预测中美关系的不确定性的话题结论为时尚早,待特朗普人事任命工作完成后会清楚得多,届时中美合作或许会有大的突破。
中国人民大学国发院研究员、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左希迎分析了特朗普政府在亚太安全战略上的调整。他认为,当前美国所面临着由核扩散、暴力组织和恐怖主义混合而成的边缘力量,以及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大国对美国的权力侵蚀。由于战略资源有限,美国为应对权力侵蚀、维持国际秩序而大量投入战略资源,最终导致整体的战略失衡。对比奥巴马政府和特朗普政府在亚太地区破解这一困境的方式,奥巴马政府选择构建以规则为基础的亚太安全网络,而特朗普政府倾向于构建以权力为基础的地区秩序。因此,特朗普亚太安全战略存在三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即防务负担仍然过重,防务资源如何分配的问题以及特朗普政府的外交政策受到国内因素掣肘的程度较高。
在本次圆桌会议的第二个环节,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节大磊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发院研究员、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李巍,中国人民大学国发院研究员、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吴日强对嘉宾发言进行了点评。
节大磊副教授表示赞同三位老师的大部分发言,他认为三位老师都注意到了中美实力的消长,这正是分析中美关系的出发点。随后,节大磊副教授分别对未来中美关系可能出现的四种形态、中美关系如何改善以及特朗普的亚太安全战略进行了深入分析和讨论。
李巍副教授对比了克林顿政府时期和奥巴马政府时期的对华“规制”方式的不同,并对达巍研究员提出的中美关系四种构想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李巍副教授还就陈定定教授提出中国应当帮助特朗普稳定格局,以及左希迎副教授提出的特朗普外交政策糅合了凯南和基辛格的战略传统等问题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吴日强副教授对特朗普可能采取的核政策提出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当前美国政坛上的建制派在主导美国核政策,但是未来特朗普地位稳固后有可能导致建制派在这方面失势。此外,吴日强副教授还提到,应高度关注特朗普可能会在武器领域有所动作。
本次会议的第三个环节,在场的听众与各位专家学者就本次研讨会主题和专家们的主旨发言进行了互动和交流。
最后,袁正清研究员对本次圆桌会议进行了总结,他表示各位学者在不同研究框架内分析了特朗普政府的外交政策,展望了中美关系的未来走向,为我们理解特朗普政府的外交政策提供了有益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