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欧洲问题研究中心/欧盟研究中心
CENTRE FOR EUROPEAN STUDIES/CENTRE FOR EU STUDIES
中欧人文交流研究中心
CENTRE FOR CHINA-EU PEOPLE-TO-PEOPLE EXCHANGE STUDIES
教育部
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欧盟“让·莫内”
最佳欧洲问题研究中心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首页 > 学术研究
国际安全与战略工作坊 | 吴日强:中美如何避免核军备竞赛
, 来自于 人民大学国政评论

作者简介


吴日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系副教授。


内容提要

本文从政治和军事的角度,分析中美两国在导弹防御和战略反潜领域的互动及发展前景,并提出避免军备竞赛的可能措施。中美在核武器领域的互动出现了一些军备竞赛的端倪。在导弹防御领域,美国宣称的目的是应对朝鲜的弹道导弹,但是这一系统也具有拦截中国导弹的能力,而且美国拒绝接受任何对反导系统能力的限制。中美在导弹防御领域的竞争总体上属于安全困境。在战略反潜领域,美国具有压倒性优势,也毫不掩饰在这一领域的进攻性目的。中美在这一领域的竞争是零和博弈。为了避免核军备竞赛,美国需要承认与中国的相互脆弱性,限制战略反导和反潜能力。中国则需要提高核透明度,提高核力量的生存能力和突防能力。通过采取一些相互克制的举措,中美可以避免军备竞赛。


中美两国在核武器领域的博弈中出现了一些军备竞赛的端倪。美国大力开发部署保护本土的导弹防御系统,引起了中国的担忧。尤其是在韩国部署萨德(THAAD)反导系统,更是受到中国强烈的反对。与此同时,美国在更新规模庞大的核武库,虽然核弹头的数量并不会因此而增加,但是由于采用了最新的技术,美国核武库的打击能力在实际上得到了加强。中国也在进行包括导弹和潜艇在内的核武器现代化,以及反导技术研发。美国认为中国在核政策方面透明度不足,难以明确判断中国的核政策走向。特朗普政府的《核态势审议报告》和《导弹防御审议报告》还未发布,还无从获知其内容。但是种种迹象表明,美国的核政策会变得更具进攻性。中美两个大国之间的核军备竞赛既不符合任何一方的利益,也不利于世界的和平。当前,至关重要的任务是避免中美核军备竞赛。


本文从技术和政治的角度分析中国和美国在导弹防御和战略反潜两个领域的互动,预测未来可能的前景,并给出避免军备竞赛的措施。本文首先界定了军备竞赛的定义和分类,并从整体上分析中美核战略关系,然后分别讨论导弹防御和战略反潜两个潜在的军备竞赛领域,最后给出中美双方为避免核军备竞赛需要采取的措施。


一、如何理解中美核军备竞赛


(一)军备竞赛的定义和分类


军备竞赛是和平时期两个或多个敌对国家或潜在敌对国家互为假想敌、针锋相对地增加武器数量、提升武器质量的动态互动过程。判断军备竞赛是否发生,学界常用的方法是从整体上考察各国的国防实力或军费变动趋势。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指标选取比较客观,分析过程简便易行。但缺点是仅仅考察整体实力可能会忽视国家间在特定军事领域的竞争。本文讨论的是中美在核武器领域的军备竞赛,因此将更多地关注中美在导弹防御、战略核潜艇领域的互动,不谈及两国整体的国防实力。


参照罗伯特·杰维斯(Robert Jervis)的研究,本文将军备竞赛分为两种类型:安全困境式军备竞赛和零和博弈式军备竞赛。安全困境式军备竞赛可以用安全困境理论来解释,即一方为了提升自身的安全而采取的措施,客观上削弱了另一方的安全,另一方被迫回应以恢复自身安全,这又会引发第一方的回应,导致军备竞赛。安全困境式军备竞赛中双方的目的都是安全,双方的互动是非零和博弈。零和博弈式军备竞赛中,至少有一方的目的不再是自身安全,而是其他的非安全因素,如领土和国家荣誉等,双方互动更接近“比胆大”的博弈。维持现状国的退让和妥协会被视为软弱可欺,从而引发挑战国更多非分的要求。最终,维持现状国将面临是继续退让还是陷入冲突的选择。


鉴于不同的诱发机制,应对这两种类型军备竞赛的方法也不尽相同。避免安全困境式军备竞赛的关键在于澄清意图,不要过激反应。为此,当事国双方需要展开对话,及时沟通彼此关切的问题。但是,仅进行对话是远远不够的,双方需要通过限制各自的军事能力表明意图。为了避免军备竞赛,一国所构建的军事能力应该跟所宣称的目的相符,并要尽可能地降低进攻潜力。对于零和博弈式军备竞赛而言,自我约束反而会激发对方的扩张行为。因此,应对国要表现出具有军备竞赛乃至战争的能力和意愿,采取毫不退让的策略。需要指出的是,即使双方国家的目的是零和的,只要双方最终认识到军备竞赛的代价高昂且无望取胜,双方仍然有可能达成军备控制。


能否避免军备竞赛取决于对方国家的战略意图,然而在现实中,确定一国的意图恰恰是最困难的。一方面,当事国总是从假定的最坏情况出发,假定对方的军备建设具有进攻性的目的。另一方面,决策者又认为国家的军备只是为了自卫,不会用来伤害他国,而且对方应该理解这一点。更糟糕的是,双方国家可能随着各自实力的消长改变意图。在初始阶段,技术不够成熟,当事国家的目的可能只是为了自卫。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决策者发现以前无法企及的目标变得触手可及,从而改变军备目的。这就需要各国密切关注军事技术的发展和对方国家的行为,力求做出最佳的应对策略。


(二)中美核战略关系


中美在核武器领域的战略关系与冷战期间的美苏以及当前的美俄关系不同。冷战期间,美国和苏联的目的都不是为了自身的安全,而是追求核武器所代表的实力象征意义。美国和苏联的核武器数量早就达到并远远超过了“相互确保摧毁”的标准,双方也都明白更多的核武器并不会带来额外的安全,但都无法接受对方核武器比自己更多。在认识到无节制的军备竞赛会给双方乃至全世界带来毁灭性的后果之后,美苏开始达成一系列的军备控制条约。冷战之后,俄罗斯国力下降,无力再和美国在核武器数量方面进行竞争,只能通过军控条约维持与美国的对等地位。美国的核武器数量虽然下降,但通过技术水平的提升,其打击能力不降反升。需要指出的是,到目前为止,美国承认并接受与俄罗斯在核武器领域的战略稳定性(strategic stability)和相互脆弱性(mutual vulnerability),这一点在美国国内并无异议。


相比之下,美国对于是否应该承认对中国核武器的相互脆弱性是有巨大争议的。在美国国内有三种不同的意见:一部分美国学者认为,对华相互脆弱性已经是一个事实,不再是一个政策选项,美国应该接受(accept)对华相互脆弱性,不应试图抵消中国的核报复能力。另一部分学者则认为,美国应该利用军事技术和核武器数量上的优势来努力抵消中国的核威慑。第三种意见是不否定中国有一定的核报复能力,但认为公开承认(acknowledge/recognize)对华的脆弱性会使得中国更具进攻性并削弱美国的核保护伞。2010年,美国发布的《核态势审议报告》(Nuclear Posture Review)也出现了类似的折中立场。《核态势审议报告》明确表示要维持与中国的战略稳定性,但对于战略稳定性的确切含义并没有展开论述,也没有提及相互脆弱性。特朗普执政后,新版《核态势审议报告》正在筹备,综合目前各方的说法,报告不仅不会提对华相互脆弱性,而且是否会保留中美战略稳定性这一说法也是个未知数。


美国对中美核战略关系的模糊立场是中美核武器能力存在巨大差异的反映。根据美国政府公布的数据,截止到2016年9月,美国可用的核弹头库有4018枚,除去部署在欧洲的约150枚非战略核弹头外,其余的都可以用于打击中国。中国从来没有公布过核武器数量,据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的相关报告声称,中国的核弹头总量约为270枚,只有20枚发射井发射的DF-5A/B和25枚陆基机动DF-31A可以打击美国本土的48个州。有美国学者认为,中国的核弹头和导弹在和平时期是分开保存的,如按照美国和俄罗斯军控条约的定义,中国处于部署状态的核弹头总数约等于零。中国的核态势保持了核武器数量上的自我克制,并可以最大限度防止事故性发射和非授权发射。但也导致在面对敌人的突然袭击时,核武库的生存能力较弱,从而使得对方心存幻想,认为可以通过技术进步逐渐抵消中国的核威慑。


中国核威慑的基础是第一次打击不确定性,即令对方领导人不能确信可以在第一次打击中全部摧毁中国的核报复能力。虽然中国进行核报复的概率并不是100%,但是鉴于核武器巨大的破坏能力,只要核报复的概率足够高,敌对国家领导人并不敢贸然对中国发动核打击。中国核力量发展的历史也证明,一定程度的第一次打击不确定性就足以吓阻敌人的核打击。因此,中美战略稳定性和基于相互确保摧毁的美俄战略稳定性不同,稳定性的标准要低得多。只要中国能维持一定程度的核报复概率,中美核战略关系就是稳定的。反之,如果美国战略能力的发展使得中国核报复概率大幅度降至很低的水平,那么中美战略稳定性也就无从谈起了。


在中美核战略的关系中,双方的目的是不同的。中国的目的较为纯粹,一直都是吓阻对方的核打击和核讹诈,即为了国家自身的安全。不过,美国还担心中国寻求与美国的核对等地位。美国的目的则要复杂一些。首先,吓阻敌人的核打击是美国的核战略目的之一。其次,美国还看重核武器的象征意义。为此,美国要在核武器数量上保持对中国的优势,并且不愿意公开承认对华相互脆弱性。最后,美国军事技术的发展以及数量优势赋予了美国强硬派官员和学者一个梦想:有朝一日彻底抵消中国的核威慑能力。以下(如表1所示)列出了三种情形,分别代表了中美核战略关系中双方各种可能的目的。

第一种情形中,双方的目的都是安全,发展核武器都只是为了吓阻敌人的核打击。这是最理想的一种情况。但是,由于安全困境的存在,双方仍有可能陷入军备竞赛。在此种情形下,为了避免军备竞赛,双方需要加强对话,沟通彼此的目的。同时,还需要向对方展示自己的能力,表明核武器的数量、质量、部署模式,以及戒备水平均与核报复战略一致。相对来说,在这种情形下,容易避免军备竞赛,但遗憾的是这不是中美核战略关系的现实。


第二种情形代表了中美双方宣称的目的。中国的目的仍然只是吓阻核打击,而美国为了维持核超级大国的地位,一方面要保持对中国数量上的优势,另一方面又坚决不愿意公开承认与中国的相互脆弱性。对于数量上的不对称,中国大可以不予理会,只要中国保持核报复能力,美国在数量上的优势并不会给美国带来额外的权力,也不会损害中国的安全。美国拒绝承认相互脆弱性并不会从实质上改变中美战略稳定性,因为战略稳定性取决于且只取决于中美力量结构的对比,与任何一方的态度或者政策都没有关系。但是,美国拒绝承认相互脆弱性,在实际上削弱了与中国保持战略稳定性的承诺,因为战略稳定性和相互脆弱性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为此,中国有充分的理由质疑美国的动机。维持核超级大国地位这一目的虽然已经超越了单纯的安全考量,但是,鉴于核武器的特殊性和中国的核战略,第二种情形中发生的军备竞赛仍然属于安全困境式,只是中国对美国的目的猜疑加大,安全困境加剧。如果美国改变现行做法,公开接受与中国的相互脆弱性,那么中美之间的核安全困境就会大幅度缓解。


第三种情形反映的是中美相互的担忧。中国担忧美国要抵消中国的核报复能力,美国担忧中国寻求与美国对等的核地位。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军事技术的进步,使得大规模扩充核武库成为可能。同时,美国在侦察定位、精确制导、导弹防御领域的技术优势为实现第一次打击提供了一线希望。此种情形下,中国寻求核对等地位的目的与美国维持核超级大国的目的相对立,而美国寻求第一次打击能力的目的则会抵消中国吓阻核打击的目的,中美核战略关系为零和博弈,两国没有任何合作的余地。


现实中的中美核战略关系介于情形二和三之间,中美双方都不完全相信对方宣称的目的,但也没有充分的证据来证明对方在追求其他目的,不确定对方的目的,将使中美双方防止核军备竞赛的努力更加复杂化。


二、中美核军备竞赛的潜在领域


(一)美国战略反导对中国的威胁


美国战略反导系统指的是具有保护美国本土能力的反导系统,包括地基中段防御(GMD)及其天基和陆基预警系统、携带SM-3IIA拦截弹的宙斯盾导弹防御系统、在阿拉斯加兴建的地基目标识别雷达(LRDR)、海基X波段雷达(SBX)、部署在日本的两部前沿部署X波段雷达(FBX-T/TPY-2)、部署在韩国的萨德(THAAD)雷达、日本的FPS-3和FPS-5雷达和台湾地区的“铺路爪”(Pave Paws)远程预警雷达。限于篇幅,本文只讨论几种影响比较大的系统。


(1)地基中段防御(GMD)

毫无疑问GMD具有应对中国战略导弹的能力。该系统的地基拦截弹(GBI)分别部署在加州和阿拉斯加州,美国的目标是把部署的数量增加到44枚。鉴于中国核武库的规模较小,假定美国发动先发制人的打击,这样一个小规模的反导系统足以抵消中国的核报复能力。中美核战略关系目前还能保持稳定的原因是GMD系统的可靠性及目标识别能力较低。自1999年以来,GMD系统共进行了19次试验,仅有10次取得成功,而且试验的条件也和实际战场环境差距较大,试验中仅使用了特别简单的诱饵或者没有诱饵。美国正在努力改进GMD系统:重新设计其麻烦不断的拦截弹头RKV(Redesigned Kill Vehicle)、远期的通用拦截弹头CKV(Common Kill Vehicle)、MOKV(Multi-Object Kill Vehicle)、进行洲际导弹拦截试验,以及计划用2枚拦截弹拦截1枚洲际导弹的试验。假以时日,可靠性问题终会解决,目标识别能力也有望获得大幅度提升,中国的核报复能力可能将被逐步抵消。


(2)萨德反导系统


近来,中美导弹防御领域争论的热点是美国正在韩国部署的萨德反导系统。中国的关切是萨德的火控雷达AN/TPY-2的探测能力超出了应对朝鲜的需要。美国没有正式公布过这一雷达(对弹道导弹弹头)的探测距离,学界对此有不同的估计。美国学者乔治·刘易斯(George Lewis)和西奥多·波斯托尔(Theodore Postol)认为,AN/TPY-2雷达的探测距离只有870公里。美国导弹防御局局长詹姆斯·叙林(James Syring)在2016年8月访问韩国期间表示,雷达的探测距离是1000公里。美国国家科学院2012年的一份报告中则认为,探测距离可高达1500公里。刘易斯和波斯托尔的分析采用了对雷达更加苛刻的条件,相当于从美国安全的最坏情况估计。美国国家科学院报告的作者们有涉密权限,他们的结果代表了对雷达性能更加乐观的评估。从中国的最坏情况假定出发,笔者假定雷达针对弹道导弹弹头的探测距离为1500公里,针对弹道导弹弹体及末级发动机的探测距离为3000公里。


根据计算可知,萨德的雷达有较强的探测中国战略导弹的能力。如果指向中国,该雷达能够看到所有从中国沿海发射、打击美国本土的潜射导弹;能够看到从中国南部和中部发射、打击美国中部和西部的洲际导弹;还能在和平时期监测中国从渤海发射的潜射导弹飞行试验。但是,雷达看不到从中国西部发射的洲际导弹,也看不到打击美国东部的洲际导弹。在特定情况下,萨德的雷达还有可能看到中国导弹在发动机关机后释放弹头和诱饵的过程,例如从中国中部发射的洲际导弹和从东海发射的潜射导弹。即使AN/TPY-2雷达指向朝鲜,其监测范围只是略有下降,仍然能够看到大多数的中国战略导弹,只是探测时间晚一些,看不到诱饵释放的过程,也看不到南海发射的潜射导弹和渤海发射的潜射导弹的飞行试验。


通过对中国战略导弹的探测和跟踪,萨德雷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导弹防御的效能。首先,如果雷达可以看到导弹释放弹头和诱饵的过程,这将有助于反导系统把真实弹头从诱饵中识别出来。弹头和诱饵质量不同,释放引发的对导弹运动的扰动也不同,因此,用高精度雷达记录导弹运动的微小扰动可以帮助反导系统识别真实弹头。其次,雷达对中国战略导弹弹头的探测和跟踪有助于反导系统提早发射拦截弹,这样反导系统可以获得更多的拦截机会,更多的拦截机会则意味着更高的拦截成功率。如果采用“发射-观察-发射”的交战模式的话,后续拦截弹可以充分利用之前发射的拦截弹传回来的近距离目标图像,进而提高目标识别能力。


(3)携带SM-3IIA拦截弹的宙斯盾导弹防御系统


引发中国担忧的另一款反导资产是美国和日本联合开发的SM-3IIA拦截弹。SM-3IIA的关机速度约为45公里/秒,已经成功进行了1次拦截飞行试验,预计于2018年部署。在名义上宙斯盾反导系统为战区反导系统,但实际上SM-3IIA已经具备了战略反导的能力。计算显示,如果是部署在美国沿海,只需要在东西海岸各部署一套SM-3IIA就可以拦截所有从中国大陆和沿海发射的打击美国本土的战略导弹(如图1所示)。如果部署在日本的北海道附近,SM-3IIA可以拦截所有从南海发射打击美国的潜射导弹。


鉴于这一拦截弹可以应对中国的战略导弹,中国将把SM-3IIA视为战略拦截弹,与GBI是同一类型。目前,尚不清楚未来SM-3IIA的部署数量,刘易斯猜测可能高达275~610枚,即未来美国战略反导系统的规模将扩大10倍。拦截弹规模的扩大使得美国可以适当降低对目标识别的要求,防御系统只需要识别出简单的诱饵,剩下的为数不多的复杂诱饵和弹头可以全部被摧毁。

(二)战略反导系统与进攻与防御军备竞赛


美国公开的政策是本土导弹防御(homeland missile defense)只是针对朝鲜和伊朗的洲际导弹,不针对中国和俄罗斯。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朝鲜的导弹威胁就一直是美国发展战略导弹防御的理由。1998年,拉姆斯菲尔德委员会得出的结论是,朝鲜和伊朗这样的“新兴弹道导弹国家”能够在“做出决定的5年内”开发出洲际导弹。现在看来,这一说法严重夸大了朝鲜的导弹威胁。自金正恩执政以来,朝鲜的核武器与导弹计划进展迅速。2017年7月4日和28日,朝鲜进行了两次火星-14洲际导弹试验,并宣布试验大获成功。对于当前朝鲜洲际导弹能力的评估,美国各界有不同看法。无论如何,朝鲜的确离洲际导弹的最终目标更近了,但是朝鲜的两次高弹道试验只能验证导弹的运载能力,洲际导弹所需的其他技术,如再入弹头、小型核弹头、制导控制等并没有展示,认为朝鲜拥有洲际导弹技术还为时尚早。


如果美国有关导弹防御只是针对朝鲜的说法是真实的,那么美国的目的就只是为了自身的安全,中美的互动属于典型的安全困境。鉴于中国和朝鲜在地理上的邻近,所有用来应对朝鲜的反导系统都有应对中国战略导弹的能力。美国为了提升自身的安全而开发部署反导系统,但这一行为客观上损害了中国的安全,中国需要采取措施来回应。如果相信美国的说法,那么中国并不需要急于增加核弹头数量,而是可以要求美国限制其导弹防御的能力。中国和美国之间完全可以达成一种和解,美国限制自身的导弹防御系统的性能,使其足以应对朝鲜而不至于威胁中国,这样美国既可以保护自身免受朝鲜导弹的威胁,同时又避免与中国陷入军备竞赛。


但是,美国一直坚决拒绝任何对导弹防御系统的限制,无论是军事和技术上的还是法律上的。因此,中国和俄罗斯一直对美国发展反导系统的真实目的表示质疑。如果朝鲜只是美国发展导弹防御的借口,美国的真实目的其实是抵消中国的核报复能力,那么中美之间的互动就转变为零和博弈。中国的应对策略就应该是一方面提升突防能力,另一方面增加核弹头数量。如果库存核材料不足,那么就应该重启武器级核材料生产。总体而言,美国建设反导系统更可能是出于一种一箭双雕的目的:先以朝鲜为理由,低调发展反导技术和进行系统整合,待技术成熟后再扩大反导规模,从而实现抵消中国,甚至达到抵消俄罗斯核报复能力的目标。对此中国应该做好两手准备:一方面开发导弹突防技术并与美国开展对话,努力达成互惠的自我约束;另一方面,如果美国反导系统对中国的核报复能力构成实质性削弱,则要扩大核武库以保持核威慑能力。


从美国的立场看,也存在无法确定中国目的的问题。假设中国因为担心美国反导系统而逐渐扩建核武库,如果美国认为中国的目的是提高核武器的生存能力,从而确保中国的核报复能力,那么为了防止军备竞赛,美国应该保持克制,向中国展示第一次打击能力和导弹防御不会抵消中国的核威慑。反之,如果美国认为中国的目的是寻求同美国的核对等地位,那么美国的反应将是提升战略武器能力,停止进一步削减核武器的讨论,使中国打消快速增加核武器以达到对等(sprint to parity)核地位的想法。


中美在反导领域达成合作防止军备竞赛的前景不容乐观,特朗普政府正在进行的导弹防御评审有可能使防止军备竞赛更加渺茫。目前,美国的官方政策是保护本土的导弹防御只针对“来自朝鲜和伊朗的”“有限的”导弹威胁。尚不清楚特朗普政府的导弹防御评审的结论,但是相关的讨论似乎在预示新政策可能会取消威胁来源的限定,即对付来自任何国家的(包括中国)“有限的”导弹威胁。新政策甚至可能将反导的目标设定为对付来自任何国家的(包括中国和俄罗斯)、任何规模的、任何类型的(包括巡航导弹和弹道导弹)导弹威胁。如果是这样的话,中美必将陷入零和博弈式的军备竞赛。


美国不大可能赢得中美之间的战略进攻与战略防御军备竞赛的胜利。一般而言,在反导领域攻防平衡是有利于防御方(核报复一方)的,而能否赢得军备竞赛的前景则取决于权力和攻防平衡的“乘积”。相对中国而言,美国虽然仍然有权力优势,但这一优势还没有大到可以抵消防御占优的程度。有研究显示,如果中美陷入导弹和拦截弹数量上的竞争,美国的成本是中国的35倍。中美军备竞赛的结果将是两国在一个更高的武器水平上重新实现稳定。还有另外一种可能,就是美国通过开发新的反导技术(如定向能)彻底改变当前防御占优的情况,使得进攻变得更有优势。这将彻底改变反导领域军备竞赛的前景,这种可能性值得密切关注。


(三)美国战略反潜能力对中国的威胁


中国共开发了两代战略导弹核潜艇:092型(夏级)和094型(晋级),分别装备“巨浪一号”(JL-1)和“巨浪二号”(JL-2)潜射导弹。092型核潜艇只建造了1艘,而且,美国国防部报告称该潜艇从未执行过战备巡航任务。094艇第一次被卫星拍到照片是在2006年10月,之后近距离的更清晰照片于2007年出现。根据美国国防部的报告,中国目前已经部署了4艘094艇,另外可能还有1艘在建。


影响潜艇生存能力的最重要指标就是潜艇的静音水平。对094艇静音水平最明确的估计来自美国海军情报办公室(ONI)2009年的一份报告,其中有一张中国和俄罗斯潜艇静音水平比较的图片(如图2所示)。可以看到,虽然与092艇相比,094艇的静音水平有了很大进步,但总体而言噪声水平仍然较高。根据尤金·米亚什尼科夫(Eugene Miasnikov)的分析,俄罗斯德尔塔级III型核潜艇(Delta III)的噪声水平为125~130分贝。那么,可以根据ONI报告推导出094艇在低频段(50~100Hz)的噪声水平约为140分贝。根据水下声音传播模型,结合中国沿海的水文特征,通过计算可知094艇的噪声水平过高,在水下巡逻时很容易被对方发现及跟踪,生存能力很低。


除了噪声水平比较高外,094艇面临的另一个不利条件是携带的JL-2潜射导弹射程不足。据美国的评估,JL-2的射程为7400公里。受射程所限,JL-2从中国沿海发射的话,无法覆盖美国本土的48个州。这样为了打

击美国本土,094艇就必须要穿越第一岛链前出太平洋。考虑到潜艇的隐蔽性能,094艇战时穿越美军在第一岛链的反潜封锁线将面临极大困难。为了提高海基核力量的生存能力,中国应该继续提升潜射导弹的射程(如图3所示),至少要达到1.2万公里。

美国的核潜艇相对于094艇而言,有着极大的静音优势。根据公开文献的评估,美国的洛杉矶级攻击型核潜艇相对于俄罗斯的维克托III型核潜艇(Victor III)有10~20分贝的静音优势,而后者还要远比094艇安静。更低的噪声水平意味着探测距离上的优势,即美国核潜艇对094艇的探测距离,要远大于094艇对美国核潜艇的探测距离,这样美国核潜艇可以在合适的距离上一直保持对094艇的跟踪,而后者完全不会察觉。中美在潜艇与反潜领域的竞争格局大致相当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和苏联之间的竞争,当时美国对苏联核潜艇也有很大的静音优势,因此,美国攻击型核潜艇可以持续跟踪苏联战略核潜艇。约翰·沃克(John A. Walker, Jr.)间谍案使得苏联意识到美国对苏联战略核潜艇的跟踪能力,苏联此后开始花大力气改进潜艇的静音性能。从80年代起,苏联核潜艇的静音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升,美国海军可以轻松跟踪苏联潜艇的“惬意时光”得以终结。

用攻击型核潜艇持续跟踪(trail)对方的弹道导弹核潜艇,这是美国在冷战期间惯用的战略反潜方法。攻击型核潜艇蹲守在对方潜艇母港附近,待潜艇出港时尾随跟踪。另外,也可以在关键水道布置反潜传感器,以及攻击型核潜艇,对方潜艇穿越时即可建立跟踪。一旦丢失目标,则利用海底监听网(SOSUS)大致确定对方潜艇的位置,并引导反潜巡逻机或者攻击型核潜艇,在一个不大的范围内搜索并发现核潜艇。美国也会用类似的战术对付中国的战略核潜艇。


确保有足够数量的攻击型核潜艇跟踪中国的弹道导弹核潜艇,一直都是美国海军力量建设的要求之一。目前美国共有三个型级的攻击型核潜艇(洛杉矶级、海狼级、弗吉尼亚级)52艘,其中28艘部署在太平洋,其余的部署在大西洋。未来美国海军的目标是拥有355艘舰船,其中包括66艘攻击型核潜艇。中国的4艘094艇一般只能有1艘出海,其余的用于检修和训练。因此,美国有足够数量的攻击性核潜艇,可以确保和平时期对每一艘战备巡航中的094艇的持续跟踪。


美国在西太平洋还部署了最先进的反潜巡逻机P-8A“海神”。该机是在波音737-800的基础上改装的,以替换不断老化的P-3C。与采用涡桨发动机的P-3C相比,采用喷气发动机的P-8A在性能上有了大幅度的提升,飞行速度更快,高度更高,载弹量增加,携带最新的雷达、磁异探测和电子战装备。2013年年底,P-8A的首次部署就选择了冲绳的嘉手纳基地。2015年12月,美国与新加坡达成协议,在新加坡轮换部署P-8A,从而可以更好地监视南海、马六甲海峡和印度洋东部。


美国还在不断升级冷战期间构建的海底监听网。这一网络最早是用来应对苏联的,冷战结束后被逐渐废弃或转向科学研究。2000年以后,随着中国潜艇活动的增多,美国开始和日本共同建设代号为“鱼钩”(Fish Hook Undersea Defense Line)的针对中国的海底监听网。该网络大致沿第一岛链铺设,战略意图是封堵中国潜艇进出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所有水道。这一系统可以大致定位噪声较高的中国弹道导弹核潜艇,引导其他反潜兵力。未来中国潜艇的静音水平提高之后,这一系统将失去远程定位的能力,但仍然可以探测到正穿越关键水道的中国潜艇。


无人水面艇(USV)和无人水下潜航器(UUV)技术的发展,为美国战略反潜提供了新的选项。2016年4月,美军最新“海上猎人”(Sea Hunter)反潜无人艇下水。该艇采用三体帆船造型,长约40米,最高速度27节,能在无人工干预的情况下自主运行3个月。美国官方宣布这一项目的目标是探测并跟踪特别安静的柴电潜艇,但显然这一技术也可以用来跟踪战略核潜艇。美军的目标是5年内将此无人艇部署到西太平洋和波斯湾地区。2016年1月,美军的大排水量无人潜航器(LDUUV)也开始进行深海导航测试。LDUUV可以从濒海战斗舰、弗吉尼亚级攻击型核潜艇和俄亥俄级巡航导弹核潜艇上部署和回收。根据携带载荷的不同,LDUUV可以执行不同的任务,如情报、监视、反潜、反水雷和反舰等,自持力的要求是70天以上。美军计划最早于2019年交付LDUUV第一阶段的样机。


(四)核潜艇与反潜军备竞赛


与导弹防御领域相比,中美在战略反潜领域的竞争有两方面的不同:第一,美国在战略反潜领域具有压倒性优势。鉴于较高的噪声水平,目前094艇缺乏实际生存能力。中国会努力提高潜艇的静音水平,但美国也在开发部署新的反潜技术,因此中国努力的重点应该是研发潜艇静音技术,训练核潜艇艇员,积累运行弹道导弹核潜艇的经验,不要将094艇仓促投入战备值班。目前来看,中国的陆基导弹可以提供足够的核报复能力,因此,中国并没有急迫的需求来部署海基核力量。中国应该逐渐积累弹道导弹核潜艇技术,以备将来用作陆基导弹的技术备份,防止技术突破导致陆基导弹威慑失效。


第二,美国并不掩饰在战略反潜领域的进攻性意图,中美两国在这一领域的竞争属于零和博弈。在导弹防御领域,至少美国的公开政策是其本土导弹防御系统不针对中国,但在战略反潜领域,美国从未做过类似的保证。这一政策体现在美军的行动中,即是美国对中国频繁的抵近侦察。2009年3月,美军间谍船“无暇”号在南海中国专属经济区的侦查行动遭到中国的拦截和干扰,双方一度剑拔弩张。有分析指出,美军的真实目的在于跟踪探测中国的核潜艇,测量进出潜艇母港的通道。在此之前,2008年2月,1艘094艇首次在海南出现;9月,2艘093型攻击型核潜艇也被卫星拍到照片。中国海军必然对美军的意图一清二楚,从而做出了强烈反应。应该指出的是,美国的反潜能力建设和行动并不是完全针对中国的战略导弹核潜艇,有其战术目的,但战术和战略反潜在能力上很难区分,而且美国显然也无意区分这两者。


美国在反潜领域的进攻性态势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冷战期间美国对苏联的战略。20世纪80年代,美国海军的战略是在欧洲爆发常规战争后即派遣攻击型核潜艇进入苏联近海,搜索并击沉苏联的弹道导弹核潜艇。这一战略的目的一是通过威胁战略核潜艇,迫使苏联抽调海军力量保护核潜艇,从而减轻苏联海军对美国的压力;二是通过逐渐击沉苏联战略核潜艇来逼迫苏联让步,终止战争。这一战略是否会引发严重的冲突升级风险,冷战期间对此有过激烈辩论。由于中国的战略核潜艇还没有形成战斗力,目前还无法判断美国是否会使用同样的战略对待中国。


到目前为止,美国没有理由怀疑中国建设弹道导弹核潜艇的动机。中国目前有4艘094艇,根据其他国家的经验,这是维持任何时候至少有一艘潜艇处于战备巡航状态的最少数量。根据美国国防部的报告,中国可能在建造第5艘094艇,这仍然没有超出维持起码的核报复能力的范围。如果中国大规模扩大战略核潜艇舰队的规模,可能会引发美国的疑虑,认为中国的目的已经不再是吓阻核打击,而是试图从核弹头数量上追赶美国。因此,中国有必要在未来战略核潜艇的建造计划方面提高透明度,以避免不必要的军备竞赛。


就零和博弈而言,中国的最佳选项就是努力提高战略核潜艇的生存能力。要想获得生存能力,核潜艇必须安静到使对方的海底声纳网无法远程定位,且对方的潜艇无法持续跟踪。与此同时,还应该延长潜射弹道导弹的射程,这样核潜艇就不必穿越第一岛链,在中国沿海巡航就能够远程打击美国本土,这将大大增加核潜艇的生存能力。但是,中国核潜艇生存能力的大幅度提高并不意味着美国一定会改变其进攻性的战略意图。参照冷战期间的经验,即使面对一个有着确保摧毁能力的对手,美国仍然可能选择极具进攻性的反潜战略。


中美在反潜和反导领域的竞争是相互耦合的。如果中国潜艇的静音性能不佳,那么对美国来说最好的结果自然是在潜艇发射导弹之前就予以击沉,中国潜射导弹的突防能力再强也是没有用武之地,这对美国反导系统的压力会大幅度降低。随着中国潜艇静音性能的提升,美国的反潜能力可能无法保证在所有时间都保持对中国战略核潜艇的威胁,但是仍然可以大致确定潜艇的位置。美国可以根据潜艇的大致位置,预先部署携带SM-3IIA拦截弹的宙斯盾导弹防御舰,在上升段拦截中国的JL-2潜射导弹。这样可以在地基中段防御系统之外增加一层拦截,大幅度提高拦截成功率。如果将来中国的核潜艇能够安静到可以自由突破岛链,在任意海域巡逻,美国反潜系统无法给出大致的位置指示,美国本土导弹防御系统将直接面对所有的潜射导弹。由于俄罗斯的战略核潜艇已停止在南半球巡逻,目前美国的导弹防御系统是针对从北方来袭的导弹而设计的,美国南部的导弹预警雷达已经拆除。中国的核潜艇如果在南太平洋发射导弹,将给美国的反导系统造成不小的压力。


三、避免中美核军备竞赛的举措


(一)美国可以采取的措施


(1)承认中美相互脆弱性。美国目前拒绝承认中美相互脆弱性的做法加深了中国的疑虑,中国有充分的理由怀疑美国的目的是想抵消中国的核报复能力。美国应该正式承认中美相互脆弱性这一事实,并公开表示无意寻求对中国第一次核打击能力,以缓解中美之间的安全困境。


(2)限制导弹防御的能力和规模。美国有合理的理由防御来自朝鲜的导弹威胁,但是如果美国导弹防御的能力明显超出了防御朝鲜的需求,自然会引发中国的反应。美国应当公开表达愿意接受对导弹防御的限制,与中国和俄罗斯就如何限制反导能力以打消中俄两国的疑虑进行对话,并在实际的部署中体现出对导弹防御能力和规模方面的自我约束。


(3)更换萨德雷达。在韩国部署萨德反导系统固然可以对付朝鲜的弹道导弹,但也有助于美国加强对中国战略导弹的探测和识别能力。美国可以采取一些技术措施来实现对朝鲜导弹的防御又不会削弱中国的安全,比如,用探测距离较短的雷达来更换萨德系统的TPY-2雷达。美国也可以采取一些可核查的技术手段来限制萨德雷达的性能。


(4)限制SM-3IIA拦截弹的数量和部署方式。SM-3IIA拦截弹具有战略反导能力,部署后意味着美国战略反导规模的扩大,美国有必要限制SM-3IIA的部署数量。机动部署的SM-3IIA意味着理论上美国可以在必要时调集全球范围的宙斯盾舰来保护美国本土,从而在很短的时间内扩大战略反导的规模。为了避免他国的担忧,美国可以考虑将SM-3IIA部署在固定发射装置中。


(5)区分战略和战术反潜。战术反潜是美国合理的安全需要,但是战略反潜则会引发他国的负面反应。应该说这两者之间的差别并不大,但是美国仍应该在能力发展、训练和作战中努力区分战术和战略反潜,尽量避免对战略导弹核潜艇的危险举动,以免对方做出过激反应。


(二)中国可以采取的措施


(1)提高核透明度。中国的军事透明度一直是其他国家诟病的重点,近年来,中国的军事透明度相比以前已经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但是整体而言,中国的军事透明水平仍然有提升空间。较低的透明度水平影响了中国的国家形象,也使得其他国家对中国核武器现代化的目的产生了不必要的疑虑,甚至引发了一些不负责任的猜测。中国有必要大幅度提高核透明度,澄清中国核武器发展的目的和设想,缓解安全困境。


(2)提高核武器生存能力和突防能力。提高核武器射前生存能力,主要是要提高陆基导弹的机动能力和导弹发射车和导弹基地的伪装防护能力。提高核武器突防能力的关键是研发先进的突防辅助手段,如诱饵、箔条、干扰机、雷达与红外隐身技术、反仿真诱饵等。


(3)促进军方之间的直接对话。军方之间的直接对话有助于促进双方对彼此战略学说的理解,避免误解和误判,防止危机升级。中美两军之间已经开始就核领域的问题进行对话,但是这一对话没有机制化,容易受到两国总体关系的影响。2008年4月,中国军事代表团访问华盛顿和美国就核领域的问题进行对话,但此后由于种种原因这一对话未能继续。中国军方应该努力促成与美军之间直接的对话。


(4)094艇不执行战备巡逻任务。094艇的噪声水平高,生存能力不强,不应该仓促部署,而应该将其作为训练平台,积累运行弹道导弹核潜艇的经验。现阶段,中国核潜艇建设的重点应该是攻击型核潜艇,待中国有能力建造安静的攻击型核潜艇之后,再根据战略需要决定是否建造弹道导弹核潜艇。



文章来源:

《当代美国评论》2017年第 2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