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先后经过议会和女王的批准后,英国政府3月29日将正式依据《里斯本条约》第50条,向欧盟提出脱离组织的协商申请,开展为期两年的脱欧谈判。而就在3月25日,为期一天的纪念《罗马条约》签署60周年欧盟特别峰会闭幕。峰会签署《罗马宣言》,呼吁欧盟各国团结一致,尊重共同规则,让欧盟变得更加强大和包容。两件事情一分一合针锋相对,时间上的巧合让人不禁感慨。
不可否认,英国对欧盟的许多不满,与二战以来的全球化浪潮有密切联系。移民的自由涌入对本国居民就业形成竞争,政府财政压力增加,而移民所赚取的钱却大多返回本国,并非在英国消费,这构成了很多英国人支持脱欧的思想动因。事实上,自去年6月份英国公投决定脱欧以来,世界舆论也普遍将此视为“反全球化”“民粹主义”的体现,随后美国大选中特朗普的当选更是强化着人们的这一印象。如今,脱欧已是“开弓没有回头箭”,我们不妨冷静复盘整个事件,仔细审视英国此举与经济全球化之间的关系。
在笔者看来,讨论英国脱欧需要警惕的一个倾向,就是简单将此视为“反全球化”的表现,以及断言全球化将会发生逆转——即便加入美国的因素。需要看到,尽管特朗普有着强烈的美国优先色彩和一定的反全球化色彩,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会放弃自由贸易,反而用他的话说,美国是要追求“公平的自由贸易”。那么英国呢?其实,某种程度上,其脱欧也是源于对“不公平”的欧盟政治经济一体化的反抗。
尽管欧盟把自己吹嘘成一个全球化样板,但是,越来越具有超国家性质的欧盟权力机构并不能算是自由主义和全球化的真正代表。一些研究表明,欧盟极其繁琐的各种规定,导致英国的农业、渔业、金融业都承担了相当大的制度成本——据说每年接近500亿美元。在难民危机发生后,欧盟的领导核心法国和德国要求强制摊派难民,搞“道德绑架”,这也被很多人视为有违自由主义精神。为了保护法国等成员国的利益,欧盟一直实行共同农业政策,不仅背上了沉重的财政负担,对于英国等许多成员国来说也是不利的。
在全球化进程中,欧盟一直也不是一个积极的自由开放经济的形象。尽管在内部实现了高度的一体化,但是它对外却有着相当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一些领域的商品关税高达30%甚至55%。在20世纪60年代,欧盟的一体化就已经引发美国的强烈不满,双方多次爆发包括“香蕉战”“牛肉战”在内的贸易战。欧盟专注的是本地区的一体化,而非全球性的经济自由化。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先后推动了北美自贸区、亚太经合组织等,给欧盟施加压力,以迫使其回到全球性自由贸易体制的轨道上来。
因此,对于英国来说,它选择脱欧,首先反对的是欧盟内部越来越趋向官僚化、国家化的“逆自由主义”趋势。从这个角度来说,英国的选择与全球性的自由化趋势相对一致。当然,英国脱欧也体现了对全球化进程“过度自由化”的抵抗:人口的自由流动会带来生机,但同样存在着巨大的风险。在这样的风险面前,国家应该有权利控制自己的边界。如英国首相特蕾莎·梅所说,脱离欧盟后的英国将是一个“面向全球的英国”。